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 (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不久前,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需要按照《办法》规定完成实名验证。
通过央行近期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国家监管方面对于电子支付工具创新的愈加重视。那么网络支付新规的实质意义究竟如何?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又意味着什么?
网络支付新规的实质意义
网络支付新规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此反应不一,一方面,支付新规对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少用户对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上传身份证、银行卡等实名认证资料仍保持谨慎甚至拒绝态度,而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等支付平台不断跳出的实名认证提醒甚至是强制性拦截使得用户的支付效率与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如不少网友反映收发红包受到限制,不能愉快地抢红包成为一大痛点。
尽管新规对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额做出了额度限制,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一定影响。但实际上,支付账户实名制不是目的,是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基本法律要求,是提升支付服务安全性、普惠性的一种手段。此外,从网络发展的趋势来说,第三方支付实行实名制也是大势所趋。
实名制新规将引导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迈入更为合规、有序的发展快车道。未来的电子支付与结算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和健全,相关监管机构对于电子支付与结算领域的监管也将更加细致入微。
二维码支付标准呼之欲出
二维码支付虽然简单方便,但也引来很多人对安全的担忧。由于二维码没有防伪功能,支付指令验证手段单一,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用户“中招”,扫码后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因此,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央行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目前有关技术及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
相比两年前,即将发布的二维码支付相关规定对二维码支付采用了限额管理,而从具体的分类和限额上,则是与今年7月1号开始执行的网络支付新规保持一致。至于扫码支付为何要采取限额的方式,有分析指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由此可见,即将发布的二维码支付相关规定,不仅对二维码支付采用了限额管理,还意味着扫码支付即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
电子支付结算标准与技术前瞻
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电商标工委”)主办的“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峰会”将于9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届时,会议将分析国内的电子支付现状,探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等问题,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供电子支付领域的新动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电子支付领域的发展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峰会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将进行关于支付结算标准的发布以及新技术的交流。其中就包括二维码支付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除电子支付分论坛外,本次峰会还设有包括: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峰会主论坛、跨境电商分论坛、农业电商分论坛等其余三个主题论坛。同时峰会将围绕主题——“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协助产业与电商融合、服务优秀企业”,对电子商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完善展开详细分析和研讨。此外,会议将汇聚各方研究成果和数据报告资源,分析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时遇到的问题,探讨各行业协会自身资源价值的挖掘方法,协商与各传统产业协会的电商跨界合作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支付新规的落实以及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意味着电子支付与结算领域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变革。毫无疑问,即将于9月9日召开的2016中国电子商务标准化峰会,将成为大家前瞻电子支付标准未来发展的最佳平台,至于第三方支付实名制推进和二维码支付进一步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